您的位置:首页 >生活>常识>详情

保持家庭幸福的秘诀

来源:网络 分类:常识 时间:2018-12-28 浏览量: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xiaoqiaomen.com/article/detail/2695.html

导语: 幸福的家庭总是千篇一律,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千奇百怪。然而在这些不幸的阴影里,我们却总能或多或少的发现自己的身影。

幸福的家庭总是千篇一律,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千奇百怪。然而在这些不幸的阴影里,我们却总能或多或少的发现自己的身影。

保持家庭幸福的秘诀,由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,中国的亲子、家庭关系在各个方面都比西方更为紧密。西方的父母提倡孩子18岁以后就要独立,而国内的父母却还要给孩子准备车子、房子、看孩子。婚丧嫁娶,亲戚之间都需要互相走动,过年过节,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团聚、相互问候祝福。

这是中国式的人情往来,也让家庭、家族更为紧密的连接在一起。然而很多时候这种紧密也带来了更多的烦恼,七大姑八大姨间相互攀比、催婚、催生。父母的“我们都是为你好”;媳妇的“我重要还是你妈重要”,孩子的“你烦死了”,哪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引发一场家庭风暴。

保持家庭幸福的秘诀,不论是亲子问题、婚姻问题还是婆媳矛盾,这类隐藏在家庭生活中的危机,人人都会遇得到,但却不见得人人都能解决。到底我们该如何处理家庭生活中的危机,提升幸福感哪?这本《热锅上的家庭: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》或许可以告诉我们其中的答案。


这本书的作者纳皮尔博士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,他和他的老师惠特克医生一起以布莱斯家的真实案例为背景,撰写了这本关于家庭治疗心路历程的书。在他们笔下,家庭是一个有秩序规则,也有矛盾冲突的系统。当这个系统开始产生太多隐晦不明的控制和压力时,就意味着家庭已经生病。为了让系统运转下去,家庭也会在此时发出求救信号,书中就是以布莱斯家青春期女儿为代表发出信号的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本书不会像大多心理学读物那样高深难懂,反而采用了将真实案例故事化的方式,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推理小说式的心理学世界。

故事从青春期的女儿离家出走、企图自杀开始,引出母女间激烈的矛盾。就在读者以为矛盾的焦点是亲子间的沟通出现问题时,纳皮尔博士笔锋一转,直指母女矛盾的根源其实是日渐疏离的夫妻关系,就在读者再一次认为找到问题的“真凶”时,故事又出现了反转……

从青春期暴躁抑郁的女儿,到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丈夫,妻子被夹在忙不完的家务和家人的不知感恩中逐渐崩溃……从女儿到父母婚姻再到原生家庭,各种关系环环相扣,事情的发展步步惊心!

然而纳皮尔博士在指出所有的家庭问题的背后,却让我们看见了,我们之所以面对生活中的危机惊慌失措,缺乏安全感,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的自我认同感低,将生命的控制权交给了别人而不是自己。

这种低的自我认同感,从原生家庭到婚姻关系,从萌芽到生长,最后在新家庭的亲子关系中爆发。再由孩子复制到自己组建的新家庭中,就这样家庭的不幸一代一代传递下去,就如同书中的大卫和卡罗琳一样。

原生家庭承载着孩子对家最初的印象

在一个家庭里,孩子与父母有两种角色:提供者和接受者。未成年的孩子是接受者,而其父母是提供者。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,父母对孩子施展的影响总共有四个方面:1、提供保护 2、提供安慰和鼓励 3、提供教导 4、提出要求或限制。

然而只要你认真想一下,你就会发现,从你懂事开始父母对你做得最多的就是,提出要求或者限制你做某些事情。不论时代如何发展,父母总是生活在旧教条,习惯掌控孩子。不论你是18岁还是38岁,他们通常只会把你当成七岁的孩子,我们总是能听到像“因为我是你的父母,你就必须要听我的,父母是不是害你的”。

在那一刻,父母就好像是掌握着所有正确答案的训导员,一句“我们都是为你好”,孩子就必须要照做,不然就是自己命苦,孩子不听话。只因为父母是孩子生活的提供者,他们就变成了家里的权威,不论做什么,他们都是对的,你都是错的。如果你坚持自己的看法,那他们就会毫不留情的辱骂你,贬低你的自尊,降低你的自我认同感。

文中的父亲大卫,就是一个从小就生活在父亲的权威下的孩子。小时候他什么都要听从父亲的安排,成年后为了摆脱父亲的控制,他和妻子逃离到没有父亲的城市生活。然而逃离并没有让他摆脱父亲的阴影,在另一个城市中,他过度工作也只是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。

最终父子矛盾彻底爆发是因为,一家大公司开高薪挖角大卫,大卫认为自己终于可以用实力向父亲证明自己。却没想到在查看新公司资料是,赫然发现父亲是那家新公司的董事,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是父亲背后操控的。

和大卫一样,妻子卡罗琳的原生家庭也矛盾重重。卡罗琳的父亲因为受伤只能靠打零工补贴家用,因此家里的大部分花销都靠卡罗琳的母亲支撑。在家里母亲是独裁者,她会大声的辱骂年幼的卡罗琳,稍不顺心就会抱怨丈夫的无能,而他们只能默默承受。哪怕是卡罗琳婚后,母亲也总是呵斥她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、待人处物的方式不对,穿衣风格不对。哪怕现在卡罗琳已经40多岁,但只要面对母亲,她依然是那个可以任由摆布的小女孩。

就这样,夫妻双方带着从原生家庭学习的亲密关系模式,走入了婚姻生活。

疏离的夫妻关系进一步拉低了自我认同

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,大卫不仅在上班时间努力工作,还把工作带进了卧室。丈夫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埋在工作里。把没完没了的家务和教育子女都扔给了妻子。妻子也迅速的从照顾丈夫和孩子身上,找到了自己的价值。然而被矛盾掩盖住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,大女儿克劳迪娅马上就要进入大学,小女儿劳拉也到了上学的年龄,突然间所有的事情都涌了上来。孩子不需要妈妈,丈夫不需要妻子,卡罗琳一下子找不到人生的价值。

醉心工作的丈夫,丝毫没发现妻子的异样,和丈夫交谈,丈夫只会不耐烦的让她去找个工作,丝毫不关心她要如何走出家里的大门。最后卡罗琳只能在母亲每次来电话的时候大煲电话粥,频频去看母亲。然而妻子讨好岳母的举动,让大卫心烦,夫妻间的隔阂越来越深。最后给人的感觉是大卫爱上了自己的工作,而卡罗琳在和自己母亲交往。

大卫因为卡罗琳的喋喋不休,和她对其工作的控制欲,让大卫联想到了自己的父亲。卡罗琳在丈夫的漠不关心下进一步降低了自己的自我认同感。原本是因为寻求自我认同而结合的夫妻,到最后却因为自我认同的丧失而疏离。

在父母的绝对权威下成长起来的大卫和卡罗琳,一生都在讨好自己的父母。而这种从原生家庭中学习到的亲子沟通方式,也被带到了大卫和卡罗琳现在所组建的家庭中。卡罗琳不愿意像母亲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,可是在青春期的女儿处于叛逆期时,她还是沿用了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——斥责。

卡罗琳和克劳迪娅几乎可以为任何事吵架。克劳蒂亚杂乱的房间、学校的功课、朋友、穿衣方式,而克劳迪娅几乎永远在和母亲对着干。父亲大卫认为家里要有家里的规矩,父母必须是权威人物,但同时他也心疼女儿。所以当大卫袒护女儿时,妻子恼火;当大卫赞同妻子并和妻子一起教训女儿时,女儿崩溃,离家出走并企图自杀。一场家庭风暴由此诞生,而家庭的自救程序正式启动。

建立自我认同体系

在父母的权威阴影下,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,降低自我认同感,而成年后疏离的夫妻关系进一步加重了这种低的自我认同感。为了重建新的自我认同,新父母会用从原生家庭学习来的,以掌控孩子的方式来完成自我认同。然而这样不仅无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,反而会将孩子拉到低自我认同感的恶行循环中。

如同卡罗琳一样,被原生家庭和婚姻生活所累的女性,要想做出改变就要逃离共生模式。就像逃离原生家庭一样,女性也需要从婚姻生活中逃离一会儿,来给婚姻保鲜。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自我开发,对自己产生兴趣,把自己从繁忙的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,把时间分给自己。只有你的世界以你为中心,你才能放弃企图改变别人或者从别人那获得安全感的想法。在面对争吵时,你才不会把自己当成任人摆布的7岁孩子。

现在很多女性都把一份有报酬的工作,当成逃离共生,增加自己安全感的方式。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肯定,但是也最好不要走入极端。让工作变成了你生活的全部,要知道工作不是你的一种人格补偿,还是你对自己人格的肯定和扩散。我们要的是危机发生时从容解决问题的能力,而不是战场上的逃兵。

其实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结构、步调和规则,它们的组织模式都是常年累月营造下来的。大卫和卡罗琳两个人在成为父母时,就已经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成长多年,他们依赖于他们熟悉和习惯的旧世界。在父母的绝对权威下,成长起来的底自我认同感,只会通过别人来体现自我价值。

对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我们来说,对父母的羁绊更深,感情也更复杂。我们带着从原生家庭得到的伤痛,深陷于一地鸡毛的婚姻生活中痛苦不堪。然而我们只要不做出改变,我们的孩子就会继续复制这种痛苦。从现在开始学着自私一点,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,多爱自己一点,多花点时间给自己,让家里的每个人都学着独立且亲密。


免责声明:本文章注明的文章来源于网络、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网络、自媒体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,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,请联系网站底部客服邮箱申请撤稿,我们会核实后处理。

扫码关注微信